區塊鏈擴容就是追求更高的可擴展性,可擴展性的定義是在不增加驗證成本的情況下處理更多交易的能力。擴容經歷了從單片鏈到模塊化鏈的一系列嘗試,重心也從追求可組合性轉變到模塊化。(來源)
rollup 其實就是模塊化區塊鏈,模塊化區塊鏈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它是一種概念或者是設計理念。(來源)
新手科普|初識 Layer2 第二層網路解決方案,能解決以太坊燃眉之急?
區塊鏈產業存在一個「不可能三角」問題,即安全、可擴展性、去中心化,只能犧牲其中一個去實現另外兩個。為了「解決」這個不可能三角問題,湧現出來許許多多的解決方案,其中之一便是Layer 2(二層網路)。 不可能三角
Layer 2技術通常被稱為「鏈下」解決方案,其主要目的是擴展區塊鏈的性能,同時保留分佈式協議的去中心化優勢。為了構建一個好的區塊鏈生態系統,需要在架構中做一些事情來平衡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可擴展性的需求。
<aside> 💡 Layer 2 做了兩件事情:找到一個方式去壓縮資料讓交易成本變便宜,並想辦法去驗證那些被壓縮的資料。
</aside>
以 ETH 為例,Layer 2 技術系統是連接到以太坊的系統,將以太坊作為安全和最終確定性的基礎層。換句話說,我們不是改變以太坊基礎,而是在主要區塊鏈協議上添加智能合約,這些協議與線下活動相互作用。Layer 2 通過在鏈外運行計算來大規模地減少區塊鏈上的數據處理,當存在爭議時,基礎層(根鏈)仍然是最終的仲裁者。
<aside> 💡 Layer 2 可以很中心化去處理的 (因此很便宜),因為驗證是給 Layer 1 去執行的。
</aside>
IOSG Weekly Brief | 模块化区块链和扩容执行层的创新 #105
Layer 2其實沒有區塊的概念,也沒有節點,也不需要共識機制,所以在 Layer 2 方案的區塊瀏覽器上,是看不到區塊的。 Layer 2 的運營者只負責把交易排個順序然後拿去處理。而二層網絡的關鍵之處就在於對交易的排序工作。
An Incomplete Guide to Rollups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layer-2 scaling are state channels, Plasma and rollups. They are three different paradigms, with different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at this point we are fairly confident that all layer-2 scaling falls into roughly these three categories (though naming controversies exist at the edges, eg. see "validium").
<aside> 💡 Layer 2 是一個廣泛的名稱,不是一種技術的名稱,可以用很多方式可以實現 Layer 2,包含 Rollups、Plasma (廣義上)。就像是 AI 是一個廣泛的名稱,可以用很多種技術實現,包含 C 或是 Python。
</aside>
<aside> 💡 廣義上可以說 Rollups、Channels、Plasma 為 Layer 2,但嚴格來說只有 Rollups 是一種 Layer 2,因為只有 Rollups 可以完全保護用戶資產,其實目前大部分主流技術都會被視為 Layer 2。很多科普的文章可能會模糊通用。
</aside>
<aside> 💡 補充:這些技術主要源自於密碼學。
</aside>
新手科普|給初學者的「Layer 2 可擴展性方案」指南,怎樣的區塊鏈才算 L2?
如果你隨時隨地都能從某個區塊鏈存款合約(這個合約在以太坊區塊鏈上)中取回某代幣,且沒人能阻止你**(只有當滿足這兩個條件時)**,該鏈就是 Layer 2 區塊鏈。
如果從理論上來說,某個區塊鏈的驗證者可以阻止你取回代幣,或直接偷走它們(自己取走),那該鏈就不是Layer 2 區塊鏈,而是側鏈。
<aside> 💡 Layer 2 的安全性要跟底層鏈相同,側鏈不能稱為 Layer 2。
</a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