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年前,Web 的發明人 Tim Bernard-Lee 爵士認爲,目前互聯網的侷限在於,HTML 是給人看的,沒有元數據,不能被機器所理解。因此應該把數據賦予含義,開發出更智能、自動化程度更高的互聯網應用,從而實現 Web3.0,即語義網(Semantic Web)。但是大約在 5 年前,Lee 爵士對下一代互聯網的看法發生了變化,他發起了互聯網大憲章運動,呼籲用戶和從業者對互聯網的未來進行廣泛地討論。
補充:202211:Tim Berners-Lee 認為 Web3 根本不是網路
以太坊聯創和 Polkadot 創始人 Gavin Wood 博士在 2014 年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 Web3.0 設想,並隨後發起成了 Web3 基金會。他的理念是:Web3 是爲讓互聯網更去中心化、可驗證、安全而發起的一組廣泛的運動和協議;Web3 願景是實現無服務器、去中心化的互聯網,即用戶掌握自己身份、數據和命運的互聯網;Web3 將啓動新全球數字經濟系統,創造新業務模式和新市場,打破平臺壟斷,推動廣泛的、自下而上的創新。
天天都能看到的Web3.0和DeFi,這些到底都是什麼呢?-区块链知识科普-PANews
Web 1.0
Web 1.0直到被淘汰時才被賦予其名稱。“萬維網”只是一組靜態網站,其中包含大量信息,沒有互動內容。而且連接意味着通過搖搖欲墜的調製解調器撥號並阻止房屋中的任何人使用電話。它是AltaVista和Ask Jeeves的AOL聊天室和MSN Messenger組成的網絡。它慢得令人發狂。流媒體視頻和音樂?呵呵。下載歌曲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
Web2.0
更快的互聯網速度為互動式內容鋪平了道路,網絡不再是觀察,而是參與。全球信息的共享催生了“社交媒體”時代。Youtube、Wikipedia、Flickr和Facebook向無聲者發出了聲音,併為志同道合的社區蓬勃發展提供了一種手段。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雖說Web 2.0很棒,但有什麼問題?**信息就是金錢,聯合國估計,從2000年到2015年,互聯網用戶從7.38億增加到32億。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數據,而且正如大型数字公司所意識到的那樣,個人信息是一項極為寶貴的資產。因此,開始在中央服務器中進行大量數據存儲,其中最大的“託管人”是亞馬遜Amazon,Facebook和Twitter。**人們為了便利的便利而犧牲了安全性;**不管人們是否知道,他們的身份,瀏覽習慣,搜索習慣和在線購物信息有可能都被賣給了出價最高的人。
Web3.0革命
在此階段,Web 2.0的倡導者們已經在構想一個接班人了。他們設想,下一個網站將懷舊地轉向Web 1.0的願景:更加“人性化”和更保護隱私。與其將權力(和數據)集中在這些公司手裡,不如將其歸還給合法的所有者。想要建立更公平,更透明的網絡的願景其實可以追溯到2006年左右,但當時的工具和技術還無法實現。比特幣帶來了用於點對點数字存儲的分佈式賬本或區塊鏈的概念。因此去中心化是主旨;區塊鏈是手段。
Web 2.0使許多權力結構實現民主化並創造了新的機會時,經濟引擎在很大程度上被私有化和壟斷了。很多大公司已經建立了他們主導的公共基礎設施專用網絡。但Web 3.0與之相反,它涉及多個利潤中心在一個開放的網絡上共享價值。
Big tech only owns the application layer that runs on top our free internet protocols. (來源)
互聯網 1.0 的時代:互聯網早期的那一批協議其實相當美妙,TCP, IP, SMTP 和 HTTP,我們叫它 Web1.0 協議,它們是在 70 年代到 80 年代設計的,秉承的是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精神,它們是開放的標準。這意味着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人,能夠站在平等的位置,在它們之上構建系統,而不需要經過任何人的准許。比如,現在已經存在幾百個這些協議的開源的實現了。目前,在你手機中的那些協議的代碼,不管它是 iPhone 還是 Android 手機,都直接依賴於這些開源的代碼。
互聯網對人類來說其實是一個奇蹟。現在的全球互聯網是一個大的整體,而不是大量的不相交的獨立的網絡。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千萬計的公司——它們甚至有利益衝突——竟然神奇般地聚集和運行在這些同樣的協議上,並在此之上互相連接。在這樣一個常年分化的世界中,這是不尋常的,我們如何來解釋這種現象呢?它其實就是開源的結果。因爲互聯網的核心協議是開源的,沒人能單方面地控制互聯網。它們的出現和支持是至下而上的且基本中立的。正是由於這些底層協議的穩定,在其之上才構建了現今的互聯網生態。
這些協議的出現引導了一個創新的黃金時代的來臨。在其之上,企業主和它們的投資人相信遊戲的規則是中立和公平的。但是,開源很難營利!所以這些創業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在這些互聯網的開放協議上構建帶產權的閉源的協議。這些協議就是 Web2.0 協議。這其中少數創業公司已經變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有價值的公司。然後,也因爲這些公司,數十億人幾乎免費地用上了偉大的新科技。這是一個現象級的事情。直到最近,這些公司都沒有爲此獲得足夠的名聲(針對讓數十億人幾乎免費地用上了偉大的新科技這一件事情)。
但是,一個嚴重的警告也隨之而來,Web2.0 的這些科技巨頭已經變成大中介和互聯網的守門人了。今天我們在互聯網上做的大部分的事情,比如搜索網絡、與人們聯繫、分享內容,都被迫依賴由這些公司開發的帶產權的不透明的服務代碼,不然就無法去做那些事情。於是,這些公司就對他們的用戶和第三方開發者,掌握了巨大的權力。憑藉他們對所有數據的控制,它們控制了:平臺上用戶間的每個交互,每個用戶無縫退出和切換到其它平臺的能力,內容創作者被發現和發佈內容的潛力,所有資本的流動,及第三方開發者和他們的用戶間的所有關係。他們還控制了遊戲規則。在任何時候,沒有警告,幾乎完全按照他們的條款,這些公司可以改變在們平臺上允許發生的任何事情——經常在運行過程中剝奪整個第三方公司或用戶的所有權力。這些公司已經成長爲巨型怪獸。
互聯網的故事,就變成了:基於中立和開放,就有了價值創造的可能性。而當太多權力掌握在少數營利性人類機構手中時,就會抑制創新,進入一個令人警惕的狀態。
試想一下,在 Web1.0 的協議之上,孕育了 Google 這樣的巨頭。而在 Google 這樣的 Web2.0 協議之上,還能孕育出一個新的類似的巨頭嗎?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想像不出來如何做到)。Google 已經成爲互聯網的守門人,它是不會讓你在它之上再去做守門人的事情的。也就是說,Web2.0 已經是科技樹的一片葉子,已經到頭。
於是我們要回去最初的狀態去思考,不基於這些守門人的服務去思考,而是基於開放的 Web1.0 去思考:我們如何從“Don’ be evil“(Google 已經放棄)去到 “Can’t be evil”。從不去做惡,進化到無法做惡。